沧州狗市什么时间表?
沧州古时又名瀛洲,沧州的斗狗文化兴盛于清朝中叶,一直流传至今。每逢农历的初三、十五在沧县崔尔庄镇后窑上村有较大的狗市。初三是小集,只卖杂狗;十五为大集,良狗、杂狗都可以买卖。届时周围百十公里内的养狗人纷纷牵着自己的狗涌向这里,大狗小狗、长毛狗短毛狗,尽收眼底;本地或外地的贩狗人,也在这里收购各色狗儿。据当地老人讲,这里的狗市与南运河行船过往有关,旧时每到农闲,从济宁南下至天津的船家,常选择在后窑上村上岸赶狗市。经过长期的不断形成,这里就形成了卖狗集市。
在狗市上,人们把狗儿牵在街上,站在各自狗的旁边,说笑喧哗,谈说狗价。外路人走进村庄,不问别的,顺着大路走,就可听见远处一片噪沸。买卖成交的少,多在讨价还价。有的狗卖了好价钱,高兴得人们就放开声调吆喝,于是整个村庄就有了生气。
旧社会,封建势力在这里仍盛行。每到大集,由当地头面人物做东请各地来人下馆子聚餐,同时还要为当地神明烧香磕头,祈求生意兴旺。当时有一习俗,凡是养狗人或买狗人,都讲究先去庙堂里拜庙,焚香磕头后,然后去狗市,这是当地的规矩。
狗市有其潜在的销售对象,一般本地人不买本地狗,人们认为会辈分相混,是不吉利的。人们习惯着按照地域选择购买犬种,比如沧州人专买泊头、景县南边的狗,景县南边的人专买沧州的狗,各村之间的狗,不掺和着买。这样狗与狗的血缘就不相混了。狗的腿、毛、头相像,交配后所产小狗,不旺。老辈流传的规矩,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人们的买狗习惯。